歡迎您,來到5號網(wǎng)!

5號網(wǎng)首頁|手機版

養(yǎng)生美容親子-為健康美麗播種!

當前位置:首頁 > 養(yǎng)生 > 兩性

膽囊里的石頭從何而來?膽汁形成膽結石

時間:2017-12-21 17:05:57 編輯:本站整理 1009

我們生活中總有那么幾個生了膽結石而痛得死去活來的朋友。有種說法是,長一個膽結石就可能做手術把整個膽囊切下來!下面5號網(wǎng)小編帶大家來看一下膽囊里的石頭從何而來?膽汁形成膽結石。

膽囊里的石頭從何而來

提到膽結石,就得從肝臟分泌膽汁說起。原來,膽汁并不是由膽囊分泌的,而是肝臟的產(chǎn)物。膽汁中含有很多種成分,比如說水、膽鹽、膽固醇、膽色素、磷脂等等。雖然不含有任何消化酶,不能分解任何的食物,但膽汁可以將大塊的脂肪乳化為小脂肪滴,對于脂肪的消化十分重要。然而,肝臟并不是只有吃飯的時候才制造膽汁,而是24小時一刻不停地持續(xù)分泌,每天的產(chǎn)量有800–1200毫升。而膽囊的作用就在于存儲和濃縮肝臟分泌的產(chǎn)品。生理情況下,不吃飯的時候,肝臟分泌的膽汁直接進入膽囊濃縮并儲存起來以備使用。膽囊就像一個倉庫,一旦產(chǎn)品成分的比例不對、過分淤積或者倉庫本身出現(xiàn)了問題,膽汁就容易在此形成膽結石。

膽囊里的石頭從何而來?膽汁形成膽結石

什么樣的人容易得膽結石

膽結石的原因可以分為三大類:膽汁成分比例失調、膽汁淤積以及膽囊病變。

1. 膽汁成分比例失調

膽汁是由水、膽鹽、膽固醇、膽色素組成,正常情況下各個成分配比得當,溶質均處于溶解狀態(tài)。一些喜食甜食、高脂類食物的朋友容易導致膽汁比例失調,產(chǎn)生膽結石。

此外,妊娠晚期或產(chǎn)后的婦女和血脂異常的患者,其機體的膽固醇代謝異常,造成血膽固醇含量偏高,也容易產(chǎn)生膽結石。

2. 膽汁淤積

曾經(jīng)有報道稱,飲食不規(guī)律,甚至大量節(jié)食和不食早餐者,四個月內有1/3的人會患結石。

如果不吃早飯,肝臟分泌的膽汁從前一天晚飯結束7點鐘開始積存,至次日中午12點午飯才開始排放,歷經(jīng)18小時的濃縮,膽汁已經(jīng)非常濃稠,析出的結晶日復一日逐漸形成結石。

膽結石還與肥胖、動量少有關,適當?shù)倪\動是保持胃腸動力的必要條件。

高膽固醇和高脂肪飲食的攝入,導致肥胖者血液中和膽汁中的膽固醇含量也明顯增高,使膽固醇處于過飽和的狀態(tài)。因此膽固醇容易析出、沉淀、形成結石。體重超過正常標準15%以上者,患膽結石的可能性比正常人增加5倍。

很多朋友不喜歡外出運動,常有靜坐習慣,這就使得膽囊收縮力下降,膽道開口處的括約肌功能失調,膽囊排空延緩、膽汁淤滯,細菌更加易于繁殖。此外,每天不運動,胃口也會變得不好。但運動后立即進食或飯后立即運動,也都是不可取的。

3. 膽囊病變

膽囊的慢性炎癥將會影響膽囊濃縮、排出膽汁的功能。慢性膽囊炎的患者大多都伴有膽囊結石,俗稱“膽石癥”,久而久之還有患上膽囊癌的風險。

為了方便理解和記憶,膽結石的高發(fā)人群特點可以概括為4F:肥胖(Fat,高膽固醇和高脂肪飲食的攝入)、女性(Female,活動量小,易發(fā)胖)、多次生育(Fertility,生育時內分泌環(huán)境較復雜)以及40歲(Forty,衰老,體力活動減少)。

預防膽結石

預防膽結石得在飲食、體重、預防基礎疾病上下功夫。首先,飲食要做到有規(guī)律:要養(yǎng)成吃早飯的習慣,中晚餐也要定時進行,讓膽囊里的膽汁出納規(guī)律,防止膽汁過分濃縮淤積。要保證飲食搭配合理:不能持續(xù)大量地攝入高脂肪、高熱量的食物。適當?shù)丶尤胍恍┐旨Z,可以改善膽固醇的代謝,預防結石。經(jīng)常吃素的朋友要、適當補充卵磷脂(如雞蛋黃)。卵磷脂能夠幫助膽鹽、膽固醇溶解在水中,如若缺乏,則容易析出形成結石。

重視慢性膽囊炎的預防和處理

如果已經(jīng)明確具有慢性膽囊炎或膽結石,則要盡快就診查明誘因,并盡量祛除誘發(fā)因素。定時復診查B超,留意結石的數(shù)量、大小和位置,必要時聽從醫(yī)生的建議,采取治療措施。留心腹痛、眼睛發(fā)黃等膽囊急癥,及時就醫(yī)。總的來說,在平時生活中做好預防措施,把結石“扼殺在搖籃之中”,才是遠離結石的重中之重!

5H跟帖

網(wǎng)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,并不表明5h立場。

精選文章

猜你喜歡

二維碼

網(wǎng)站簡介|網(wǎng)絡營銷|法律聲明|友情鏈接|聯(lián)系我們|意見反饋 Copyright ? 2012 - 2015 5h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5號健康網(wǎng)版權所有 鄂ICP備15005143號-3
提示:本站信息僅供參考,不能作為診斷及醫(yī)療的依據(jù);請謹慎參閱,本站不承擔由此引起的法律責任。本網(wǎng)站敬告網(wǎng)民:身體若有不適,請及時到醫(yī)院就診。
所有文章來自互聯(lián)網(wǎng)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(lián)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(wǎng)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